4月22日,据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,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在专项检测中发现67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行为,相关App及其运营主体已被公开点名并要求整改。这是中央网信办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及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的“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”中的重要治理成果。
**专项行动剑指个人信息滥用**
通报显示,此次检测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,重点针对移动应用过度索取权限、超范围采集用户数据、隐私政策不透明等突出问题。被通报的App涵盖电商、社交、教育、工具等多个领域,具体名单已在网安部门官网公示。监管部门要求相关企业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,逾期未处理者将面临下架、罚款等行政处罚。
**技术检测揭开违规乱象**
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作为本次行动的检测机构,通过自动化扫描与人工复验结合的方式,发现部分App存在“强制捆绑授权”“默认勾选隐私协议”“频繁索取无关权限”等典型违规行为。例如,某社交类应用在用户未使用定位功能时仍持续收集位置信息;某工具类App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将用户通讯录数据上传至第三方服务器。专家指出,此类行为不仅侵害用户权益,还可能为电信诈骗、数据黑产提供可乘之机。
**用户防范意识亟待提升**
网络安全专家李明建议,公众下载App时应优先选择官方应用商店,仔细阅读隐私条款,关闭非必要权限授权。若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,可通过“国家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”平台或拨打12377热线投诉。公安部网安局同时提醒,企业需遵循“最小必要”原则收集信息,不得将用户数据用于未声明的用途。
此次通报是继2023年处置近300款违规App后,监管部门再次释放从严治理信号。随着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配套细则逐步落地,我国正构建“技术检测+行政监管+司法追责”的全链条治理体系,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基石。公众可通过“公安部网安局”微信公众号获取完整通报名单及整改进展。